在绥中的小巷深处,古色古香的石板路两旁,翠绿的柳枝轻轻摇曳,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来不变的端午习俗。我,一个怀着对家乡深深眷恋的高中生,回望那些端午节里的人和事,心中泛起层层波澜。
“五月五,是端阳;门插艾,香满堂。”妈妈的话语总是带着一股淡淡的艾草香,让我在童年时便对端午节有了别样的期待。学校放假了,我决定邀请几位好友一同体验家乡的端午节。
“陈逸,你不是说绥中的端午节特别有意思吗?咱们怎么安排?”好友张宁好奇地问道,眼神里满是期待。
“张宁,我们先去挑选五彩丝线,然后去河边采艾草,晚上还要一起包粽子呢!”我兴奋地回答。
我们一行人踏着清晨的露水,去到市场挑选五彩丝线。摊主是个慈祥的老人,他边挑选边说:“五彩丝线,寓意平安顺遂,孩子们,你们可得选个好的。”我们相视一笑,各自挑选了自己喜爱的颜色。
“古有屈原投江,今有我们传承文化。”我低声说道,心中涌起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敬意。
午后,阳光明媚,我们一行人又去了河边采艾草。河水潺潺,艾草的清新气息似乎驱散了炎炎夏日的烦躁。“艾叶香,香满堂;驱蚊虫,保健康。”张宁边采边哼唱着这句民谣。
回到家,妈妈已经准备好了糯米、红枣和豆沙。我们一起围坐在桌旁,开始了包粽子的活动。“手如柔荑,肤如凝脂,领如蝤蛴,齿如瓠犀。”我看着大家手法生疏地包着粽子,便用《诗经》中的一句来形容我们笨拙却又认真的模样。
夜幕降临,我们点燃了艾草,那独特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,驱赶着蚊虫和邪气。我们坐在院子里,听着远处的龙舟鼓声,分享着自己包的粽子。“家和万事兴。”妈妈轻声说道,我们点头附和。
在绥中的端午节,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的传承,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。我们用行动诠释着对家乡的热爱,对历史的尊重,对生活的期待。
随着夜色渐深,我独自一人走回房间,望着窗外那轮明月,心中充满了感慨。“月有阴晴圆缺,人有悲欢离合。”我想,也许这就是生活,总有变化,但家乡的端午情,却始终如一。
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,它是绥中人心中永远的记忆,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。每一年的这个时候,我们都会聚在一起,用最朴素的方式,讲述着最古老的故事,传承着最真挚的情感。这就是我们绥中人的端午节,一个充满人情味和文化底蕴的节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