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月的阳光洒在小镇的每一个角落,空气中弥漫着粽子的清香。每年的端午节,对于我们家乡的人来说,不仅仅是一个节日,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,一种文化的传承。
今年的端午节,我提前结束了在城里的学业,回到了久违的故乡。小巷深处的老槐树依旧挺立,树下的石桌石凳上,儿时的我曾无数次在此玩耍。步入家门,母亲早已忙碌着准备节日的食物,香气扑鼻。我放下书包,加入到了包粽子的行列。
“妈,我们今年包的粽子还是用那片粽叶吗?”我好奇地问。
母亲笑着点了点头,眼中闪烁着回忆的光芒。“当然了,那可是我们家传了好几代的粽叶,每一片都是精心挑选的,包出来的粽子才有那种独特的香味。”
父亲在一旁整理着艾草和菖蒲,准备挂在家门口驱邪避瘟。“古人云,‘岁岁端阳,艾叶满堂’,这可是祖祖辈辈留下的风俗。”他一边说一边用熟练的手法编织着艾草挂饰。
我一边包着粽子,一边听着父母讲述着端午的故事。在我们家乡,端午节不仅仅是吃粽子那么简单,还有一系列的习俗活动,比如赛龙舟、佩香囊、挂钟馗像等等。每一道工序,每一个习俗,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对先人的怀念。
午后,我和几个儿时的伙伴相约去河边看赛龙舟。阳光在河面上跳跃,龙舟破水而来,激起层层浪花。我身旁的小杰兴奋地喊道:“看呐,就像是‘蛟龙出水’一般壮观!”
我们不禁为参赛者们的奋力拼搏鼓掌加油。此刻,我想起了“不经历风雨,怎能见彩虹”,这正是我们青少年在成长道路上应有的勇气和坚韧。
比赛结束后,我们一起制作香囊。香囊内装有艾叶、菖蒲等中草药,既能驱虫避疫,也寄托了我们对健康生活的向往。我拿起绣花针,小心翼翼地缝制,每一个针脚都蕴含着对家人的祝福。
夜幕降临,我们在院子里点起篝火,围着火堆唱歌跳舞。火光映照着每个人的脸庞,欢声笑语中,端午的气氛被推向高潮。父亲忽然提议说:“来,我们背诵几句古诗来纪念屈原吧。”
于是,我们轮流背起了关于端午的诗句:“屈原已去,江水仍东流。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。”每个人的背诵都饱含情感,仿佛能穿越时空,与古人对话。
在这样温暖的氛围中,我深刻感受到了家乡文化的深厚和家族传统的力量。端午节不仅让我们记住了历史,更是让我们懂得了珍惜和传承。
当我再次回到城里,心中装满了家乡的温暖和节日的记忆。我知道,无论我走到哪里,那份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,都将是我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财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