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每当这个时节,我总会想起那年的清明,那片翠绿的麦田,还有和奶奶的一段对话。
那是一个清新的早晨,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,我和奶奶提着篮子,踏上了去扫墓的小路。奶奶的背已不再挺拔,岁月在她的脸上刻画出沟壑,但她的眼睛依旧明亮,透着慈爱与坚强。
“奶奶,为什么清明要扫墓呢?”我好奇地问。
奶奶微微一笑,眼中闪过一丝哀愁:“孩子,清明扫墓是我们表达对先人思念的一种方式。古人云,‘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’,我们要趁着现在,多多怀念和感激那些已经离我们而去的亲人。”
我点点头,心里默默地记住了这句话。我们的脚步不快,但每一步都踏得稳稳当当。奶奶告诉我,爷爷年轻时是如何的勤劳,如何的有智慧,他总是能够找到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。
“奶奶,您也一定很聪明吧!”我自豪地说。
奶奶笑了,眼中仿佛有星星在闪烁:“聪明不聪明我不知道,但我知道,做事情要像竹子一样,‘未出土时先有节,到凌云处仍虚心’。无论何时,都不能忘记谦虚。”
我们终于到了墓地,奶奶开始清理杂草,我则在一旁帮忙。阳光透过树梢,洒在她的身上,形成斑驳的光影。我看着她那认真的样子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
“奶奶,我会记住这一切的,将来我也要带我的孩子来。”我说。
奶奶停下手中的活,转过头来,眼中满是欣慰:“孩子,这就对了。‘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’,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感恩也是一样,要代代相传。”
扫墓结束后,我们坐在小河边休息。河水潺潺,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。奶奶告诉我,河流之所以能够到达大海,是因为它从不拒绝任何一条小溪的汇入。
“就像我们的生活,孩子,要善于接纳,无论是欢乐还是悲伤,都是成长的一部分。”奶奶说。
那天的对话,就像那清新的春风,吹拂过我的心田,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纪念先人的日子,更是一个传承文化、教育后辈的机会。从那以后,每年的清明,我都会和奶奶一起去扫墓,而那些话语,也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如今,奶奶已经不在了,但每当我看到那些翠绿的麦田,听到那潺潺的流水声,我仿佛还能感受到奶奶的存在。清明节的记忆,如同那不灭的烟火,永远照亮着我的心灵深处。